商会新闻

秦人(秦商)文化系列 | 陕西嫽扎咧!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

引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激励广大会员砥砺奋进,北京陕西企业商会特别推出秦人(秦商)文化系列活动。通过深度学习及发掘秦人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新媒体宣传、秦人(秦商)文化大讲堂等活动,弘扬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科技文明。让广大会员及更多国人进一步了解秦人历史、文化以及科技力量——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商会将系列活动作为新的起点,以身作则,带领会员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弘扬秦人秦商正能量,以此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期讲述陕西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历程。近年来,陕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不断扩大,占全省GDP比重快速提升,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显著提升,正不断朝着支柱产业的目标稳步迈进,文化强省目标日趋显现。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提升陕西文化影响力
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摘自 《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做靓“文学陕军”“长安画派”“陕西戏曲”等品牌,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实现产业化发展,是文化资源创造价值、造福社会的必由之路

■没有一个空间是没有文化内涵、不能成为文化平台的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稳中有进、繁荣向好的态势——

2018年,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活动中,陕西有四部作品入选,分别是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此外,还有多位陕西作家摘取了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重大奖项。

2019年,陕西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20年,陕西省共出版文学作品154部,73部(篇)作品获得各类奖项;拍摄完成影片46部,11部影片荣获国内外22项大奖;许可发行电视剧11部440集,电视剧《岁岁年年柿柿红》获飞天奖;排演戏剧作品30余部,话剧《长安第二碗》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发放文旅惠民卡(券)6万余张,举办惠民文艺演出10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1.89万场次,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

全省113家公共图书馆、119家文化馆、1.8万余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共建成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4个、示范项目8个,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持续提升。

2020年,全省完成重点旅游建设项目821个,完成投资847.1亿元;新增1家国家5A级景区、3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我省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文化陕军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作家为中国文坛奉献的优秀小说作品层出不穷,在文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以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红柯、叶广芩、冯积岐、高建群、吴克敬等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体,为陕西文学赢得了至高荣誉,也使陕西成为中国小说的创作重镇。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陕军”的响亮名号享誉全国,到近年来“文学陕军”新梯队建设初具规模,陕西小说的金字招牌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越发闪亮。

2000年后,陕西这块文学沃土上又出现了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作家。冯积岐、红柯、叶广芩、陈彦、冷梦、朱鸿、和谷、方英文、吴克敬、穆涛等作家以自己的实力和新的风格赢得了读者关注,也赢得了在文学界的新地位。

叶广芩的中篇小说《梦也何曾到谢桥》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红柯的短篇小说《吹牛》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获2003年中国小说学会首届学会奖长篇小说奖,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获人民文学杂志社评选的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贾平凹于2005年出版的第十二部长篇小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是近十年最畅销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学陕军”的后备力量、新生力量正在不断壮大,为陕西小说带来新的气象。在“百优计划”的助力下,“文学陕军”新梯队初具规模。60后、70后作家周瑄璞、王妹英、杜文娟等相继推出新作《多湾》《得城记》《红雪莲》;80后作家周子湘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发表小说,作品被《小说选刊》转载;青年女作家杨则纬的小说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转载,获得《中国作家》剑门关年度奖。

“此外,当前的陕西文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女性作家表现亮眼。”李星说。叶广芩、冷梦、张虹、刘亚丽、王芳闻、周瑄璞等一批女性作家,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生动的文学语言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小说作品。

陕西作家合影,左起:京夫、路遥、蒋金彦、徐岳、陈忠实、邹志安、王蓬、王晓新、贾平凹

2019年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陕西作家陈彦的长篇小说《主角》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旨在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这是继陕西省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陈忠实的《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的《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之后,陕西省文学作品再次收获该奖项,展现了“文学陕军”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坚持创作的丰硕成果。

当代著名作家、剧作家陈彦

《主角》于201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被认为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作者以扎实细腻的笔触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的人生际遇,并通过她反映了秦腔起起落落的历史,描绘了一幅复杂世相的宏阔画卷。

多年来,陕西的小说创作在现实主义精神的传承下多元发展、多点开花,形成了承前启后的优秀文脉,营造着百花齐放的创作氛围。历史的厚度,现实主义的态度,对传统的忠诚,对人物的深刻刻画,使得陕西小说成为当下中国小说创作中一面难以忽视的旗帜。

影视陕军联手文学陕军:秦文化火出圈!

2019年,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火爆出圈。该片改编自“文字鬼才”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由出生西安的曹盾导演,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实际上讲的更通俗点,这部电视剧讲的是大唐盛世长安城里的反恐故事。

除了豪华的演员阵容,精良的幕后制作,大银幕级别的视觉效果,脑洞清奇且高度浓缩的剧情……该剧广受好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有大唐长安城里风土人情、烟火气的打底,有陕西厚重历史文化、盛世长安文化自信的加持。

 

从长安城的结构布局,到当时唐人的生活礼仪,到衣冠服饰、女子妆容,再到大唐美食小吃,到城内杂糅的宗教、众多的外国人……《长安十二时辰》绘就了一幅不动声色的大唐画卷,提供了一场关于大唐盛世的想象,一场关于中国人审美与品格、情感与生活的遥望。而此时,回望千年后的西安城,我们欣然发现,在这片同样的土地上,仍然保持着与大唐长安城千丝万缕的传承。

 

继《长安十二时辰》后,2020年,又有两部与陕西有关的电视剧爆火。一部《大秦赋》,让国人惊叹“兵马俑活了!”…… 一部《装台》,让陕西文化、陕西美食、陕西方言火爆全网!网友大呼:反正一提起西安,额(我)就饿咧!

两部陕剧在央视的火爆播出,给网友们撒了一波浓浓的“陕”味儿,在超高的收视率背后,正是陕西文化的强势力量。
满满西安烟火气的《装台》开播以来迅速成为国产高分剧。熟悉的景点、繁华的街市、诱人的美食、亲切的陕普……被网友怒赞:爱不尽的秦人秦地与秦味儿!
据携程大数据显示,随着《装台》的热播,今年12月份及元旦计划出行的旅客,因《装台》而对陕西美食美景魂牵梦绕,迅速将其列为旅行目的地。
携程旅游数据显示:12月前两周旅行目的地搜索量,陕西环比增幅达11%;西安环比增幅达12%;元旦旅行目的地搜索量,陕西环比增加120%,西安环比增加160%。
携程数据显示:2020年12月1日-15日,通过携程旅游平台下单的热门客源省份前十名为:陕西、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四川、甘肃、浙江、山东、河南。热门飞机航线则为:北京—西安、广州—西安、深圳—西安、上海—西安、杭州—西安,航班乘客环比增加70%。
携程旅游大数据显示,12月下旬至元旦期间十大热门搜索景点为:西安城墙、西安钟楼、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岭野生动物园、西安鼓楼、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曲江海洋极地公园、大唐芙蓉园、小雁塔。
影视剧对一个地方精气神儿的解构和新形象的塑造,是最直观的途径。这种“新形象”,需要在“流量当前”的时代,主动为自己代言。影视剧的口碑爆棚和现象级传播,让陕西从历史中走来,又开进了时尚、活泼,青春又厚重的都市街头。
近几年,影视陕军佳作频出:《那年花开月正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长安十二时辰》、《大秦帝国》、《妖猫传》等等影视剧中尽显陕西的形象、元素或符号。
热播剧在当下的文化消费版图中的辐射力不言而喻,《大秦赋》《装台》的火爆播出,无疑是西安新的旅游宣传片,对于打造地域文化名片、提升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将起到积极作用。
城市赋予影视作品文化底蕴,而影视作品则为城市形象构建和传播“开挂”。《长安十二时辰》火爆播出一周后,西安的旅游热度就曾上涨了22%。掀起文旅消费的热潮,甚至持续了一两年。如果说《长安十二时辰》让唐文化和西安旅游火了一把,那么《大秦赋》掀起收视狂潮,让秦文化“疯狂出圈”。
陕西虽然是一个“有故事的历史老者”,曾经却未必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都市青年”。前几年,常有外地人还问,“你们还缺水吗?”“是不是风沙很大?”形象传播与城市营销,几乎与外界认知不能形成信息对称。近两年,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陕西各级政府的积极作为,洋气又兼具成熟的整体形象才逐渐走了出去。但新形象与好口碑的树立,终究要与城市发展的现实做“接线”,最直接的就是就是文化旅游业的提振。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饱含深情地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根之所系、魂之所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历史积淀给陕西周秦汉唐的千年“烫金名片”,因圣地延安的熊熊烈火、追赶超越的新时代旋律,又镶嵌了块“美玉”,从而赋予陕西更多的时代“新形象”。

近两年来,陕西各地各部门也坚持以“中华根脉 文化陕西”为统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注重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以突出文化特色建构城市新形象,以讲好中国故事加强传播穿透力,除了媒体宣传之外,更以线下活动、影视作品展现了陕西形象,提升了陕西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影视作品,也是陕西精神气质的眼睛。
地方发展定位有别,地方性格也其实环肥燕瘦。爆款作品之下,提振消费是谋一时,挖掘和凝聚精神气质是谋大局。

 

之于新陕西,《大秦帝国》系列的播出,也逐渐为外界树立起赳赳老秦人的执着、进取和团结、包容的大胸怀。在《大秦赋》弹幕中,网友多次称赞:看到了一个开拓进取不服输的老陕。“我深深感觉到了秦人内心深处的那种倔强、大气的美德”,一位外地朋友都的观后感。
在《装台》的评论区,网友戏称,陕西人是可爱的“铁憨憨”。剧中主人公刁顺子以靠给秦腔剧团装台为生,整天骑辆破三轮车走街串巷,肩挑背扛,凭体力和智慧养家糊口。而在网友们的眼中,刁顺子身上体现着“老陕”的厚道淳朴,也就是现代人最为看重的实在、靠谱。

 

一部热播剧,可能带火的是一段时期的文旅效应,那是经济账本;一部精品剧,凝聚的是一个地方的独特涵养,这是精神气质。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无论《装台》、《白鹿原》,还是《大秦赋》,巨大成功的背后是原著陕西作家,影视化陕籍演员,这当然不是偶然。作为文化大省,文学、影视重镇,陕西可谓先天独厚,以历史文化为根基,“影视陕军+文学陕军”组合,可成为陕西文化输出的“先锋”!
戏曲、非遗项目…… 绽放新时代魅力

2020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召开了秦腔艺术发展专题研讨会,起草完成《关于支持秦腔艺术发展的报告》,进一步加大秦腔艺术的扶持力度。我省11部戏曲亮相2020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充分展现了陕西地方戏曲独特的文化魅力。秦腔《关西夫子》《李白长安行》《家园》,商洛花鼓戏《情怀》等精品力作受到省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秦腔《渭华星火》入选2020年度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原创剧目支持项目;秦腔《再续红梅缘》入选中国戏曲音像工程2020年试录制剧目名单,齐爱云、侯红琴2位艺术家凭借秦腔《关中晓月》分别荣获第30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和配角奖,李军梅、张詠华、陶和清3位艺术家入选2020年度“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我省秦腔等地方戏曲事业不断守正创新绽放新时代魅力。

新编秦腔廉政历史剧《关西夫子》唱响北京梅兰芳大剧院

2020年,陕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一步发挥其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今年以来,我省相关非遗项目生产总值约22.71亿元,解决就业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就业14.5万余人。其中,西秦刺绣助力精准脱贫行动项目入选全国“非遗扶贫品牌行动和优秀带头人”名单;安康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作坊小镇项目”入选“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百大案例”;“袁家村——关中非遗文化传承地”案例入选“2020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案例”,首批52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公布也为陕西非遗助力脱贫攻坚贡献了一批鲜活的成功案例。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充分发挥“部省合作”机制作用,积极打造海外“国风·秦韵”文化交流品牌。2020年先后组派艺术团赴4个国家进行了14场“欢乐春节”演出,并首次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欢乐春节”引导奖励资金评选三等奖。创新外宣模式,通过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处、驻外使馆等平台举办了线上“秦QIN—兵马俑的前世今生”现代艺术展、古法新作—汉唐生活器物展、“云·游中国”陕西旅游图片暨视频展播活动、“云音乐会”国庆庆祝活动等,不断提高陕西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首次深度合作全美网红产业,推出的“超级网红节——陕西全球创意营销活动”荣获第二届中国机构海外传播杰出案例(简称“海帆奖”)十大杰出案例。

陕西艺术团赴德国参加“欢乐春节”演出现场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十三五”陕西省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省的目标,“十四五”我们该怎么干?

科学开发利用

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据陕西省文物局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共有近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700万余件(组)馆藏文物,备案博物馆319座,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24处。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陕西具有了文化建设发展的先天优势。底蕴深厚的文学陕军、长安画派,厚积薄发的陕西影视,异军突起的陕西戏剧等,这些颇具影响力的文化陕西品牌,让我省具备了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的坚实基础和可能性。

文化旅游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做靓“文学陕军”“长安画派”“陕西戏曲”等品牌,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真正拥有主动权。

“实现产业化发展,是文化资源创造价值、造福社会的必由之路。”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燕认为,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科学开发利用,研究、弘扬我省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丰富营养,努力创造富有历史底蕴、民族特色、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是首要任务。在优质文化产品基础上形成核心IP,培育文化品牌,形成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借助科技元素、时尚元素延长产业链。同时健全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文化产业和企业集聚。将厚重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好、配置好、利用好,并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才能使陕西从文化大省跻身文化强省的行列。

补短板强弱项

让创新创造成为发展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我省文化和旅游业主要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规划实施取得丰硕成果,补短板、强弱项、增效能成果显著,实现了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统一。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根基更加深厚,优势更加突出,动力活力更加彰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进入“十四五”,我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产业链不全、产品结构不优、公共文化服务不完善和旅游消费低等问题该如何破解?

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我省将坚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发展理念,以保护为前提,以合理利用为核心,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确保文化和旅游开发不破坏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环境。优化要素和功能布局与配置,引导绿色产业和绿色消费,推动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和合共生。

针对产业链不全、产品结构不优的问题,我省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强化文化创意战略、文化人才战略、文化品牌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不完善的问题,我省将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优质精神食粮、文化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针对旅游消费低的问题,我省将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以优秀文化促进精品旅游产品开发,全面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要素融合发展,推动科技融合、生态康养、文旅金融等新业态发展,催生文旅消费新动能。

跨界融合发展

向万亿级产业集群迈进

随着现代文化旅游业中无景点旅游趋势的出现,一些商圈成为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去处。大唐不夜城、小寨等地成为来陕游客最热衷游览的商业圈子,城墙根下的各色餐馆、酒吧等本土化的生活场景成为游客驻足的风景。

正如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所说,没有一个空间是没有文化内涵、不能成为文化平台的。让这些空间成为陕西文化“走出去”的直播间,成为优秀文化旅游产品“火起来”的展示台,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岗,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是我省建设文化强省道路上必须始终在肩的文化使命。那么,推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把握新发展阶段,引入和发展多样化的文旅产品,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体育产业、会展商贸、教育研学等纳入文旅产业的合作与开发中,在金融、传媒、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探讨文化旅游业的全要素开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将为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通过实施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点文旅项目,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旅企业,力争到“十四五”末,文化事业繁荣、文旅融合深度持续加强、数字文旅新动能进一步激发、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文化旅游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综合效益明显增强,陕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示范区,文化旅游业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

八百里秦川物华天宝,五千年历史人杰地灵秦文化,将在传承的回眸与展望中,迎来新的腾飞。


来源:陕西发布、陕西日记、陕西日报、第一新闻、长安范儿、文化陕西、陕西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