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新闻

秦人(秦商)文化系列 | 红色三秦之谢子长与清涧起义

引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激励广大会员砥砺奋进,北京陕西企业商会特别推出秦人(秦商)文化系列活动。通过深度学习及发掘秦人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以线上线下形式开展新媒体宣传、秦人(秦商)文化大讲堂等活动,弘扬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科技文明。让广大会员及更多国人进一步了解秦人历史、文化以及科技力量——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商会将系列活动作为新的起点,以身作则,带领会员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弘扬秦人秦商正能量,以此献礼建党100周年。

本期讲述谢子长的英雄故事。他参与发动了西北地区的首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在我国北方第一次树立了武装革命的红旗,为随后的武装斗争和陕甘红军、陕甘根据地的创建积累了经验。今天我们一起重温历史,了解那段永载史册的革命起义,共同延续革命精神之血脉。

 

人 物 生 平

谢子长(1897~1935)原名世元,又名德元,字子长,号浩如,化名冬阳、秋阳,陕西安定(今延安市子长县)人。中国工农红军的杰出指挥员,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撒播革命火种

1897年1月19日,谢子长出生于安定县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由于陕北文化落后,谢子长14岁起才读中学,17岁时转入县立高等小学。1919年,谢子长考入西安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次年转入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不久即担任校学生会负责人。在校长杜斌丞的支持下,谢子长积极组织开展学生运动,受到大家的拥护。1922年春,谢子长在中学未及毕业就回家乡创办小学。同年秋,又决定投笔从戎,赴山西考入阎锡山办的太原山西陆军学兵团学习军事。

谢子长(右二)与学兵团同学在太原合影

 

毕业后,谢子长即到北京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北京,结识了魏野畴等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创始人,参加了“共进社”的活动。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1924年春,回到家乡安定办县民团,任团总。1925年再次赴京,同年冬经白超然、白志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初,谢子长受中共北方区执委会派遣回到陕北,与中共和共青团绥德地方组织取得联系后,回安定继续办民团,仍任团总。不久,在友人、中共党员李象九推荐下,县民团编为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石谦团第十二连,谢子长任连长,以公开的身份在安定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并秘密在石谦团建立了中共第二特别支部,谢子长任特支书记,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在此期间,他还积极协助中共上级组织建立中共安定县特别支部(书记冯景翼);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训了一批农民运动的骨干。他领导县农民协会开展对土豪劣绅和高利贷者的斗争,拘禁和审判了大土豪宋运昌、李耀辉等,赶走了全县最大的高利贷者王玉书和马子厚,当众烧毁了文契、账簿,宣布欠债作废,废除苛捐杂税,群众亲切地称他为“谢青天”。

永载史册的清涧起义

清涧起义指挥部旧址

1927年4月,李大钊等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绞杀的消息传到陕北,谢子长义愤填膺,和冯景翼一起领导安定县农民协会召开大会,追悼李大钊,声讨帝国主义、奉系军阀和蒋介石镇压革命的罪行,决心武装农民,继续开展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8月,白色恐怖笼罩陕北,军阀井岳秀企图消灭由共产党掌握的石谦旅,形势十分紧张。

这时,中共陕西省委派军委书记魏野畴和唐澍等秘密到清涧,指示李象九、谢子长要继续留在石谦部队中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做好武装反抗新老军阀的准备。8月22日,石谦旅长被井岳秀暗杀。石旅的中共组织遂以此为契机,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在中共陕西省委直接领导下,由共产党员唐澍(唐东源)、白乐亭(白明善)、李象九、谢子长(谢浩如)等同志在西北发动了首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

1927年10月12日夜晚,在“为石旅长报仇”的口号声中,震惊西北的清涧起义爆发了,在清涧城打响了中国北方地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于10月13日凌晨按计划挥师南下。一路上,起义部队高唱白明善创作的清涧起义军歌:“陕北有个害民贼,名叫井岳秀,甘做军阀奴。纵扬衮,杀名流,罪属莫须有。先打高双成,活捉井岳秀,志愿不遂,目的不达,誓死不回头!”部队纪律严明,对当地老百姓秋毫无犯,在当天下午抵延川县城,与王有才连会合,当晚在老庄河宿营。14日部队向延长进发,15日下午抵达延长县城,经过激烈战斗,一举歼灭了敌驻军两个连和一个营部,枪毙了敌营长祁梅卿。

延长解决后,部队继续向目的地宜川进发,16日晚宿营云岩,17日下午到宜川,距县城不远就听到枪声不断,李瑞成连、王振娃连正在同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敌代旅长康子祥看到兵临城下,带领100多人弃城向延安方向逃跑,我军遂入城与李瑞成连、王振娃连会合,从此,三支起义部队在宜川县城会师。当时,参加起义部队的共有1000多人,枪支1000多支,辎重200多驮,形成一支相当可观的武装力量。

在宜川驻定后,李象九接任旅长,唐澍为参谋长,白明善为旅党委书记,同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番号未改。六旅下辖三个营,一营营长谢子长,支部书记崔凤颚;二营营长韩起胜,支部书记王怀德;三营营长李瑞成,支部书记马培梓;旅部直属手枪连连长雷进财,骑兵连连长王宜生,学生队队长石介(石谦之子)。随之成立了党的前线委员会,白明善任书记,唐澍、李象九、谢子长、韩起胜、李瑞成等为委员。军事设防布置为:李瑞成、王有才带两个连驻守虎头山,韩起胜、赵万德带两个连驻守凤翅山。白雨山第三连驻守七郎山。谢子长随营部驻守县城。在讨论起义部队行动方针时,前委主张以宜川为根据地,派人与陕北党组织联系调派干部,组织上对部队进行整顿,改革和肃清部队中的反动势力,而李象九不同意打出红旗,企图通过驻韩城的杨虎成部的后方留守司令王保民,从那里搞一个番号,驻守宜川。由于起义部队领导人内部意见严重分歧,很难统一,所以前委派唐澍、白自强去西安请示省委,起义军坐守孤城。

清涧起义发生后,坐镇榆林的陕北军阀井岳秀暴跳如雷,立即在榆林召开师、旅长紧急会议。井岳秀歇斯底里叫嚣,“六旅三营李象九跟着共产党造我的反,把全旅人马都拉走了,占据了宜川”,并大骂康子祥:“你这个笨蛋,连一个营都制服不了,现在已酿成大患!”遂下令枪毙了六旅代旅长康子祥。同时,命令师长高双成调集六个营的兵力,围剿宜川,镇压起义部队。敌人南北两路对我起义军进行夹击,敌我众寡悬殊,我军先后失陷了虎头山和凤翅山这两个重要的护城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由于指挥不当,造成战斗失利,我军两个营部被打散,辎重尽失,损失惨重。

这支起义部队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从宜川突围出来不到300多人,南下到达韩城西庄镇。李象九接受了王保民的改编,王保民只给李象九委任了个营长。过了几天,王保民的副官来到西庄,通知李象九:“王司令要你立刻集合队伍到司令部听话。”李象九不听阎红彦的劝告,带领他的警卫排和旅部40多人共计70多人进入韩城,来到王保民司令部大院。王保民的部队从大院四周包围上来,房顶上架起了一排排的机枪。王保民的副官厉声吼道:“李象九,我们司令奉井岳秀的命令,今晚在这里处决你们。司令念过去与你的旧情,决定只要你们全部缴枪,就放了你们。否则全部就地处决。”李象九发出命令:“通通缴枪,谁也不许反抗……就这样李象九及70多人全部被缴械,垂头丧气回到西庄。这时去西安向省委汇报的唐澍同志和省委派来的闫揆要、白自强等同志一起来到部队,带来了毛泽东率领湖南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井岗山的消息和传单。

按照省委指示,唐澍、白明善、谢子长等研究,甩掉了李象九及其所控制的一部分人,决定率部再次举行起义,由唐澍、白明善、谢子长、闫揆要、白自强、史唯然等同志重新组成军委,公开打出了“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的红旗,使西北乃至中国北方大地第一次有了红军。前委和军委提出了“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等口号,并书写标语张贴。

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唐澍为总指挥,白明善为政治委员,谢子长为副总指挥,阎揆要为参谋长,白自强为政治处长,史唯然等为大队长。1928年元月起义军北上,准备到群众基础比较好的清涧、安定一带开展游击战争。部队经过一夜八十里的急行,第二天拂晓时分到达宜川城下,分两路发起了攻击,其中一路突破城防。激战半天后,敌人的援军赶到,起义军撤出战斗。先向宜川东北靠近黄河的狗头山行进,因那里缺水,便又向西北方向行进。到了延川与延长交界处的交口镇,遭遇敌军的袭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白明善腿部中弹负重伤,子长同志安排他离开部队,到群众家中养伤。经过延川到了瓦窑堡附近的杨家老庄,驻瓦窑堡的种宝卿骑兵团又跟踪袭击,部队被迫应战。

一路上敌军前堵后追,再加上正值寒冬腊月,部队衣薄粮缺,生活极其艰苦,部队减员严重,赶转战到陕甘边界合水县豹子川时,几百人的部队只剩下二十几个,后又被敌人打散。至此,历时数月,转战千里,轰轰烈烈的清涧起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失败了。

1927年10月爆发的清涧起义,是党在西北发动的首次武装起义,也是当时在全国爆发的比较早的武装起义之一,它在陕西党组织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是中国北方地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它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南北响应,震撼西北,影响全国,是树立在党史上的一座永远的红色丰碑。

清涧起义历时数月,转战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韩城、安定、安塞、保安等县,在陕甘大地上播下了武装斗争的火种。清涧起义是我党领导陕北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第一次尝试的预演,是我党创建陕北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前奏和先声。起义的枪声和硝烟已经远去,但起义者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与日月同辉,与山川永存。

为纪念”清涧起义”80周年,电影《清涧起义》于2009年10月10日登上银幕。由杨建生导演,刘畅、李伟、蔡明宇、杨子龙主演,作者为樊冬梅。影片生动再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历史。

影片观看地址:

https://www.1905.com/vod/play/445638.shtml

 

建立独立武装

1927年12月,根据省委指示,由唐澍、谢子长、白明善等五人组成军事委员会,并将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唐、谢分任总副指挥。1928年1月,部队向陕甘边转移,因途中贸然攻打宜川城和数次遭敌袭击损失过重,加之给养困难,同月中旬起义失败。此后,谢子长被派往洛南许权中的暂编第三旅,任营特派员兼副营长。5月奉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与唐澍、刘志丹、许权中、高克林等一起领导了渭(南)华(县)起义。谢子长在新成立的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任委员兼第三大队大队长,率部英勇奋战,歼敌甚多。起义失败后,谢子长离开部队抵达西安。不久,奉命秘密回陕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

1929年2月,谢子长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中共陕北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后,谢子长受命到宜川凤凰山做争取改造梁占魁土匪部队的工作。1930年1月又去甘肃、宁夏苏雨生、谭世麟部进行兵运活动,争取民团、哥老会,在敌人力量薄弱的陕、甘、宁边界地区活动。同年10月初,中共陕北特委第三次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12月,谢子长赴天津向中共中央北方局汇报工作。

1931年春,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谢子长在甘肃平凉一带从事兵运工作。这一时期,谢子长与刘志丹等同志在党的领导下,为在西北地区建立一支党直接指挥的革命武装,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历经千辛万苦,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开展各种形式的兵运工作和武装活动。同年10月,刘志丹率领的南梁游击队与陕北游击支队在陕甘边界会合。10月下旬,谢子长受中共陕西省委委派,到南梁传达省委关于整顿部队、打出红旗,建立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的指示。谢子长到部队后主持成立了队委会,任书记。

1932年1月组建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1932年2月,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西北反帝同盟军在甘肃正宁县三嘉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设总指挥部,谢子长仍任总指挥。2月13日,谢子长率部消灭了旬邑县职田镇民团,随之取得了阳坡头战斗的胜利。2月20日元宵节夜,谢子长率部转移至耀县照金,趁敌不备,将该镇民团全部缴械。次日,谢子长在香山主持召开了游击队队委会,总结了作战和发动群众的工作经验,决定向敌人兵力薄弱的富平、同官、宜君、耀县等地区进攻。在耀县瑶曲衣食村活动,并在柳林击溃三县民团 。随后,谢子长率部两打山河镇,在寺村原一带组织发动农民群众斗地主,成立农民协会,进行分粮抗捐斗争,致力于以寺村原为中心创建陕甘边根据地,于4月上旬选举成立了寺村原革命委员会。

4月中旬,中共陕西省委常委杜衡来到陕甘游击队,指责谢是“逃跑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并撤销了谢子长任总指挥的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强令他离开部队,到甘肃搞兵运工作。5、6月间,谢子长和焦维炽等人领导了靖远兵变,成立了陕甘边工农红军游击队第三支队,谢子长任总指挥。后部队损失较大,遂分散隐蔽。

7月底,中共陕西省委派李艮到陕甘游击队任政委,由于李艮推行“左”倾错误路线,致使陕甘游击队屡遭挫折。为了挽救危局,8月底,中共陕西省委又派谢子长回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9月,谢子长、刘志丹率部南下耀县,在照金坟滩歼敌四百余人,击毙耀县保卫团团长马希哲,活捉三县保卫团副总指挥党谢芳和耀县小丘区团长柴子发,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扭转了游击队的被动处境,大大鼓舞了红军与群众的斗志。

9月下旬,谢子长率部攻打保安三度失利,面对敌军追击,缺吃少穿。谢子长、刘志丹召开队委会,将游击队分为三路,谢子长带领吴岱峰等三十余人留在陕甘交界的白沙川、瓦子川一带,照看伤病员,并与陕北特委联系,指挥游击队活动。由于天气已渐寒冷,伤病员既无医药又无粮食,全靠野果、野菜充饥,处境极为艰难。游击队筹集的少量衣物,谢子长总是先发给伤病员,游击队买的粮食运不回来,就和留守人员一起去背。平时查岗、放哨、碾米、煮饭,谢子长总是带头去干,这种吃苦在先、以身作则的精神,深深地教育了广大官兵,游击队上下团结一致,士气高昂,战胜了重重困难。由于各路游击队不断取得胜利,使游击队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得到了巩固发展。

12月,中共中央任命的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到陕甘边,宣布将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并在宜君杨家店子(今属旬邑)进行整编。杜衡诬蔑谢子长和刘志丹犯了“右倾机会主义”、“土匪路线”等错误,撤销了他们两人的领导职务,并擅自决定给谢子长以留党察看处分(后中共上海中央局撤销了这个错误决定),强令谢子长离开部队,到中共上海中央局受训。

1933年夏,谢子长被派往北方,在张家口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十八师,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并做党的工作。抗日同盟军失败后,谢子长又辗转北平和天津地区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1月,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谢回陕任驻西北军事特派员(一说为驻陕西或驻陕北军事特派员)。

1934年初,谢子长回到安定,着手恢复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协助中共地方组织创建根据地,扩大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7月8日,中共陕北特委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为了粉碎井岳秀部对陕北根据地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谢子长率部南下,在南梁地区的阎家洼子与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会合,兼任该师政委。8月15日,谢子长率红四十二师第三团和陕北游击队第一、二、五支队由南梁抵达安定地区。17日起,先后取得了安定景武家塌、绥德张家圪台战斗的胜利。8月26日率部奔袭清涧河口。在27日的激烈战斗中,谢子长亲临前线指挥,不幸胸部中弹,鲜血渗透了他的夹袄,仍继续指挥战斗,直到胜利。战后他不顾重伤在身,挥师北上攻打安定董家寺,击溃井岳秀的一个营,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新军阀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

民族英雄、虽死犹生

1935年2月初,中共陕北特委和陕甘边特委在赤源县周家崄(今属子长)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以统一领导陕北、陕甘两块根据地的党和红军。谢子长因伤重未出席会议,仍被推举为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一说刘志丹为军委主席)。由于伤势继续恶化,2月21日,谢子长在安定县灯盏湾与世长辞。毛泽东三次为谢子长同志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蒋介石”,并亲笔为谢子长墓题写了277字的碑文。为纪念这位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的主要创建人,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2年5月批准,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

 

来源:耀州党建、榆林网、心声经典